html模版經濟觀察傢:探討新形勢下吉林“三農”之路
吉林是農業大省。在千頭萬緒的“三農”工作中,把精力聚集在減少農民,提高農民,組織農民,結構升級,增加積累,保証糧食安全六大課題上,探尋和把握這一領域的發展之路,是新形勢下我們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減少農民

市場經濟使農民增收與農業增產呈矛盾關系。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過多的農業人口與過少的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大量農業勞動力邊際效率越來越低。農業產值比例不斷下降。科學技術進步和工業化將不斷推動這個矛盾向前發展。緩解這個矛盾,就是尊重科學技術進步的歷史要求。這是推進完成工業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最大的社會“結構升級”。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工作分兩個層次:進城打工與舉傢進城。

我們應該把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各級負有“三農”任務的幹部職責﹔在地域、類型等方面有輕重緩急的安排,利用財政與政策加以引導。引導農民向畜牧業和特產業轉移,向縣城的二三產業轉移,向省內外大中城市轉移。這是國傢生產力調整的大事,是社會劇烈變動的難事,是群眾生產生活方式歷史性變遷的麻煩事。什麼時候我們的農民佔人口比例降到與發達國傢一樣或比它們更低的時候,我們的農民收入與農業增產的矛盾才算緩解瞭。

集中的永遠主導分散的。集中的比分散的更容易提高效率,更容易變得力量強大。不管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城市比農村集中,工人比農民集中,資本比勞動集中,政治比經濟集中,商業比工業集中,金融比商業集中,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集中,科學比技術集中,路線比方針政策集中,一元比多元集中,質的規定比量的關系集中,權力比權利集中。所以一般是前者主導後者。

如果誰真心地體恤農民,誰就應該以幫助他們進城打工或舉傢進城為己任。

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加大中小城市戶口自由度,放寬大城市戶口準入制度,建立統一開放的人口管理機制,建立人口分佈的引導計劃。取消特殊限制農民工就業和特殊限制農民子女進城上學的規定,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改革城市房地產市場體制,幫助農民解決進城初期對低價位住房的需求。在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下,積極探索符合農民實際的土地使用權流轉形式,推進土地使用的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要建立農民打工進城和舉傢進城後各項社會保障的轉軌路徑,尤其是逐步形成使農民穩定為市民的養老基金、低保基金。引導現有各類教育和文化培訓資源,幫助進城的農民增長素質,適應城市的生產生活。要健全農民轉移工作的領導體制,完善統計考核機制,努力把減少農民的任務落到實處。

發達國傢農民進城轉化為工人階級以及減少農民的歷史過程曾經充滿瞭血與火的鬥爭——英國的“羊吃人”,美國的南北戰爭,資本主義的殖民開發等等。我國完成這個使命將成為人類歷史上同樣任務中規模最大,速率最快,社會震動最小的過程。但也絕不會缺少困難,缺少痛苦。我們不能用血與火來支付這個成本。我們要依靠我們的社會制度和我們的工作。去年中央一個1號文件就一舉扭轉瞭糧食形勢,增產770億斤。這說明在改造我國“三農”狀態上,我們黨和我們的國力已經掌握瞭相當大的主動權。

提高農民

農民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健康勞動”與“智慧創造”能夠逐漸成為“人的全面發展”命題中的最高價值,農業將會成為國民經濟中最全面、最有科技含量的產業。將來的農民有多高的學歷都不浪費。目前,我省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55年。在全省669萬農民勞動力中,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佔31.2%,初中文化程度的佔52.5%,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佔16.3%。而我省城鎮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23年。在全省610萬城鎮勞動力中,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佔11.98%,初中文化程度的佔39.99%,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佔48.03%。今天的農村青少年一半以上要成為明天的城市工人城市居民。這部分青少年將會是我國未來社會中一生變動最大的公民。要著眼於今後二十年社會變化設計今天的農村教育。

要千方百計提高入學率、降低輟學率。近年來我省在整治、規范和降低農村教育收費方面已經取得瞭明顯成績,但是教育收費仍然是不斷遞增的趨勢。收費問題是普及農村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一個關鍵。要突出義務教育的“義務”成份,進一步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投入。目前我省農村許多學校的教學水平與國傢要求的教學質量不相適應,根本原因在於師資隊伍。要高度重視對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的培訓工作,明確培訓目標,強化培訓措施,落實培訓責任。要加強對教師的考核,引入競爭機制,嚴格激勵約束。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要使職業教育成為縣城的一個重要創業基地,成為集體資本、民營經濟、個體生產的孵化器。要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的生計功能,引導學校加強對經濟發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對各類職業人才需要的研究,按照市場需要設置專業和課程,增強職業技術教育的吸引力。

加強教育的適應性。目前農村社會正處在劇烈的變革時期,提高廣大農民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和技能素質,對於推進變革具有重要意義。要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農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性認識與集體奮鬥的自覺性﹔加強市場經濟知識教育,克服小農心理,轉變思想觀念,增強市場意識﹔要針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現實任務,紮實開展好“陽光工程”的培訓工作,幫助農民成為工人階級的新成分。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教育資源整合。要密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聯系,積極推行“三教”統籌,充分挖掘各種教育資源的潛力。

組織農民

在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發展歷程中,從土改到人民公社,再到傢庭聯產承包制,直至今天的免征農業稅。像我們國傢這樣,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如此大規模,大幅度地調整生產關系,在人類歷史上恐怕是罕見的。我國農村生產關系調整的巨大彈性、巨大空間、巨大自覺性由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執政黨的工人階級先進性所決定。這是我們解放後和改革開放20餘年中,農業生產力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生產關系是影響生產力的重要要素,是使生產力能夠產生跨越式發展的最大的因素。現在生產力在迅速發展,生產力每一步發展幾乎都要求生產關系有所微調。農口縣、鄉、村黨的幹部對此不可不察、不能不懂。執政黨應該更註意“三農”問題中的社會性課題。
靜電排油煙機
發展農村新型集體合作組織是解決小生產、小流通、小資本與大市場相適應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解決分散經營的農民進入市場經濟的戰略性措施。我們要把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組織作為黨在農村的經濟基礎來看待。民主集中制和組織群眾、依靠群眾是我們黨的兩大基本功。民主集中制是針對幹部群體而言,組織群眾、依靠群眾是針對社會群體而言。通過發展農村集體合作經濟組織要使這兩大本領成為我們各級農村幹部的內功。

強化農村新型集體合作經濟組織的市場主體地位。要明確合作組織作為市場主體應該具有和必須履行的權利和義務。目前,全國人大正在組織起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法》,在法規建設還不能完全跟上經濟實踐發展步伐的情況下,運用行政手段也是個好辦法。即使有瞭完善的法規與行政手段,也離不開大量具體的組織工作。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培訓,提高各類集體合作組織帶頭人的市場資本意識、集體奮鬥意識、誠信守法意識、勞動維權意識,進而提高他們的領導群眾、組織群眾的能力,實行民主集中制的能力和市場行為能力。

提升結構

結構升級是經濟發展的永恆主題。吉林將永遠是我國的農業大省。這是吉林的幸運。現在的問題是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農民增收困難。資源優勢迫切要求向經濟優勢轉化。

產業結構升級不完全是產品升級。還有生產的技術結構升級(即生產資料的資本結構升級,也即有機構成的結構升級),以及全要素生產率結構升級。市場經濟中最終目標是價值結構升級(包括價格結構升級,利潤結構升級)。產業結構是使用價值的結構,其穩定性非常大。固然產業結構的變化也會帶來利益,但一定會同時影響結構的完整性、穩定性,也即影響結構的安全性。技術結構、質量結構、管理結構是進步空間、進步潛力最大的地方。隻要有科技的發展,隻要有人的努力,就有進步、升級的可能。價值結構的升級是我們努力的最終目標。要通過外部市場結構進步和內部技術結構進步“兩手抓”來逐步實現。促進結構升級可以有兩個方向的入手點,即從“上遊”(原料供應)方向促進,可名之為“推”﹔從“下遊”(產品需求)方向促進,可以名之為“拉”。從畜牧業入手“拉”農業升級比在大田農業上補貼“推”升級更為主動,更有效率。我省土地的直接產品即“大田農業”將長期以玉米為大宗。玉米在產業結構中的位置是不會提升瞭,玉米的結構進步路徑在於技術、質量、後續產品上。土地產品之後的產品是升級的主攻方向。

1、大力發展畜牧業,全力實施“糧變肉”工程。我省種植業中的主要品種是玉米。這是天然的資源稟賦,是市場的比較優勢,是國傢糧食安全的規定,是吉林的造化。作為牲畜飼料就地轉化增值,不僅可以避免豐年的市場風險,而且仍可以從宏觀意義上承擔國傢糧食安全職能,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通過延長產業鏈,使農民在多個環節上獲利,擺脫靠出賣原糧獲取收益的低級被動局面。

2、大力發展特產業,使其成為我省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我省長白山區是立體資源寶庫,生物多樣性居全國前列。特產業對於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健康水平的潛力極大。特產業市場需求大,競爭力強,有利於農民增收致富。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快特產業的發展,加強生物工程的發展和產業化、標準化建設。

3、大力發展加工業,切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目前,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為0.77︰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要充分利用國傢扶持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政策,爭取項目、爭取資金。要全力扶持已形成規模的加工企業,使它們真正成為加工層次高、輻射牽動能力大、市場開拓能力強的現代龍頭企業。要立足於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資興辦中小型農產品加工企業,要引導中小企業聚集紮堆發展,橫向相互促進,縱向相互銜接。

增加積累

積累不足是障礙我省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瓶頸。“十五”計劃以來,我省對農村和農業的投入雖然逐年呈增長趨勢,但從總體上看增幅較小,與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相比差距較大。吉林大田農業的規模將來有可能發展到戶均上千公頃。現代農機具已經非常成熟。這些歷史情況要求農戶的資本量相應積累到戶均百萬元都不算多。農業積累還有更重大的要求,即宏觀的積累——大型農田基本建設,農業防護林的加寬加實,林網改造﹔生態建設,如果我省東部山區的林木蓄積量能恢復20-30%,中部黃金玉米帶的幹旱也會相應減少20—30%。由於農產品價格已被國際市場鎖住。這些農業積累依靠自身完成是不可能的瞭,因此,要加速推進農村工業化、實現現代化必須高度重視對農業和農村的資金投入。

1、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要利用好國傢關於“農業固定資產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土地復墾基金等要相對集中使用,向糧食主產區傾斜”的政策。省、市、縣三級財政要調整支出結構,加大向農村轉移支付力度,除上級撥付的資金外,本級財政每年用於農村和農業的資金增幅應不低於當年財政收入的增幅。

要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有錢怎麼花是個大學問。我省財政每年用於農業的資金與實際需要雖然有較大缺口,但農林水牧副漁各業加總後的資金仍然是一個可觀的數字,要適當提高資金使用的集中度,捆在一起力爭每年都能辦一兩件牽動力大的事情。要加強資金使用的監管,防止和避免在財政資金使用上的尋租行為。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要創造環境引導和鼓勵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中央直屬涉農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貸款投入。目前,中央金融機構的改革力度很大,涉農金融部門雖然帶有一定的政策性職能,但其規避風險的意識越來越強,能否得到理想的投貸規模,關鍵取決於能否營造出好的金融環境。

要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我省農村信用社改革已經取得瞭較好成績,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開始顯現。2004年,全省農村信用社累計發放農業貸款261億元。要通過深化改革鞏固和發展已經取得的好成績,要堅持為“三農”服務的經營方向,深化體制創新和制度建設,進一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能力,增強支農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

創新農村貸款擔保辦法。在繼續擴大農戶聯保貸款的同時,探索實行動產抵押、倉單質押、權益質押等擔保形式。有條件的地方要設立財政支農貼息資金、設立農業貸款擔保機構。現在我國財政支農的錢,總量比發達國傢不算多。但口徑、路徑非常多。應該加大財政與金融的結合。

3、動員社會資金積極投資農業。圍繞農業重點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爭取更多的域外資本投資我省農業建設。引導城市工商企業、特別是個體、民營企業投資農業生產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民盡最大可能把消費資金轉化為生產資金,加大對土壤改良、發展畜牧業、園藝特產業和小型加工業的投入。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逐利性日趨明顯。農產品一般獲利薄。這種狀況決定瞭資本下鄉的難度越來越大,要研究制定避免農村資金過度外流和吸引聚集社會資本投入農村經濟的政策措施,打造投資窪地,讓投資者有利圖、有錢掙。

糧食安全

吉林必須對我國糧食安全負責任。這是吉林的優勢與光榮。為此,吉林應不斷提高糧食單產的能力和大田農業總產的潛力。

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可分解為口糧安全與飼料糧安全兩項。其它用糧安全如工業用糧安全、種子用糧安全等問題與我們這裡說的糧食安全不是一個性質、不是一個工作序列。我省農業責任關註的是食品供需總平衡的安全問題。糧價是社會物價的基礎,是“百價之基”。食品供需總平衡,關系到食品總價格水平,由此關系到勞動力價格,關系到招商引資的吸引力,關系到總積累水平,關系一系列宏、微觀問題。

我國歷史經驗逐漸要求保障口糧安全的工作越來越向精細微調,快速平衡,靈敏反應,銷區負責方向發展。中國人口多,多種多存瞭不行,少種少存瞭也不行。我省應與口糧銷區建立盡可能詳盡、科學快速的信息聯系。促進銷區負責其口糧的購、儲、運、銷。我省應對全國口糧行情建立供求函數。通過對災害的分佈與頻率、工業佔地、種植周期等因子的回歸分析,估計口糧市場對我省口糧生產的要求。進而形成糧食安全函數。建立對銷區市場波動信號的正確理解,科學解讀。據此指導生產,盡可能減少波動,盡可能增加主動權,盡可能幫助銷區增加精細微調,快速平衡的靈活性、敏感度,為中央排憂解難。

糧食安全屬經濟安全問題,經濟類的安全主要是“彈性問題”。糧食安全按供求鏈條可以分為糧食生產彈性、糧食儲運彈性、糧食加工轉化彈性、食品消費彈性等。吉林省主要是為我國飼料糧安全負責。飼料糧安全主要涉及肉、蛋、奶等蛋白類食品的安全問題。其規律性與口糧安全的規律性有關,但差別很大。

生產彈性主要指生產潛力。中央2005年農業指導思想非常重視綜合生產能力的建設,就是要求從生產彈性上加強糧食安全。“藏糧於地”、“藏糧於科技儲備”(藏糧於術)就是“藏糧於綜合生產能力”中的一部分。但是,市場經濟對於任何“藏”都會提出成本問題。藏糧於綜合生產能力的思想比藏糧於庫的辦法要更積極、更長遠、更主動。但早晚也會遇到“藏”的成本問題。最好的辦法是把生產潛力變成生產能力,以產品形式進入商品社會循環,使這部分“能力”的保持有人付費。

儲運彈性也是主要指儲運生產潛力。過去我們主要是用倉庫裡的糧食實物量來保障安全的。在一定時期內,這是很有效的。但也受到瞭市場經濟對其成本問題提出的詰難。實際上儲存糧,現在更多的是針對糧食市場上投機活動引起的“振蕩”。投機活動必需利用心理上的放大,必須誇張產需矛盾,操縱糧食價格波動作為工具使其大於真正的波動,制造振蕩才能有利可圖。

食品消費彈性主要是以科學為指導,從節約入手,從需求方增加供需平衡的安全。改革開放20年,人均口糧年消費量大幅度下降。城鎮人口降為78公斤,農村人口降為233公斤。而預期壽命升為71歲,勞動生產率上升為24300元/年。食品結構的進步大量提高瞭人民健康水平,這就是一種“安全”,甚至是最大的安全,最大的彈性,即“藏糧於腹(體)”。但這個領域的潛力仍然很大。這個潛力在於減少食品的浪費並提高群眾健康水平。吉林的玉米和畜產品的商品量大、商品率高、加工鏈條長。這決定瞭吉林對提高我國食品結構的科學水平應該負有更大的歷史責任。

總之,“藏糧於土”、“藏糧於術”、“藏糧於腹”、“藏糧於庫”就是我們的糧食安全函數。

以上六大歷史性任務,是農業走向現代化、農村逐步城鎮化的切入點,是大戰略、總方向、硬任務,隻能面對、無法回避,隻能向前,不能退縮。

《時代潮》(2005年第十期)



油煙分離機靜電抽油煙機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dc6wdpg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